区块链、Web3、代币、虚拟币、稳定币
写在前面:
比特币这个东西炒了很久了,从中本聪,到挖矿,到区块链。现在美国和香港都在稳定币方面有所动作。文中将出现的专有名词介绍
区块链
区块链是一种革命性的分布式数据库技术。想象一个由许多计算机共同维护的数字账本,任何新的交易(或数据)都会被打包成一个“区块”,并通过密码学方法安全地连接到前一个区块,形成一条不可中断的“链”。这个账本不是由任何单一实体控制,而是分布在网络中的所有参与者之间,因此具有高度的去中心化特性。其核心特点包括:
- 不可篡改性:一旦数据被记录到区块链上,就极难被修改或删除。
- 透明性:虽然参与者的真实身份可以是匿名的,但交易记录本身对网络中的所有参与者都是公开可见的。
- 安全性:通过密码学和共识机制(如工作量证明PoW或权益证明PoS)来确保网络的安全和数据的一致性。
Web3
Web3被视为互联网的下一个演进阶段,旨在解决当前Web2时代由少数科技巨头主导的中心化问题。如果说Web1是“只读”的(用户只能消费内容),Web2是“读写”的(用户可以创造内容,但平台拥有数据),那么Web3就是“读-写-拥有”的。
它基于区块链技术,核心理念是构建一个去中心化的网络。在这个网络中,用户通过自己的加密钱包管理数字身份和数据,而不是依赖于传统的用户名和密码。这催生了去中心化应用(dApps)、去中心化自治组织(DAOs)等新形态,用户不仅是使用者,更是网络的参与者和所有者。
虚拟币
虚拟币,通常被称为加密货币,是构建在区块链技术之上的数字资产。它们使用密码学来确保交易安全并控制新单位的创建。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两大类:
- 原生币(Coin):如比特币(BTC)和以太坊(ETH),它们是各自区块链网络的原生资产,主要用于支付网络交易费用(Gas Fee)和激励网络维护者(矿工或验证者)。
- 代币(Token):它们构建在现有的区块链之上(如以太坊上的ERC-20代币),可以代表各种价值,如公司的股份、数字艺术品(NFT)、或者某个去中心化应用的功能性通证。
挖矿
在区块链的世界里,“挖矿”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它指的是验证和记录交易到区块链上的过程。在像比特币这样的网络中,计算机(矿工)需要竞争解决一个复杂的数学难题。第一个成功解决难题的矿工,就有权将最新的交易打包成一个新区块,并将其添加到链上。作为回报,该矿工会获得一定数量的新发行的虚拟币和交易手续费。这个过程不仅创造了新的货币,更重要的是,它通过去中心化的方式确保了整个网络的安全和一致性。
工作量证明 (PoW) & 股权证明 (PoS)
这是两种最主流的区块链共识机制,用于确保所有参与者对账本状态达成一致。
工作量证明 (Proof of Work, PoW):这是比特币所采用的经典机制。矿工们需要投入大量的计算资源(工作量也就是GPU计算)来竞争解决一个数学难题。谁先解决,谁就获得了记账权。这种机制的优点是极其安全,因为攻击者需要掌握超过全网51%的算力才能篡改账本,成本极高。缺点是能源消耗巨大,被广为诟病。
股权证明 (Proof of Stake, PoS):这是以太坊等新一代区块链采用的机制。在这种模式下,不再需要进行大规模的计算竞赛。取而代之的是,用户可以质押(Stake)自己的虚拟币来成为“验证者”。系统会根据质押数量的多少和时间长短等因素,随机选择一个验证者来创建新区块。如果验证者作恶,其质押的虚拟币将被罚没。PoS机制极大地降低了能源消耗,被认为是更环保、更高效的共识方案。
稳定币
稳定币是一种价值相对稳定的虚拟币,通常与某种法定货币(如美元)挂钩,以减少价格波动。近年来,各国监管机构也开始密切关注稳定币的发展。
美国方面,国会和监管机构一直在积极探讨稳定币的监管框架。多项法案被提出,旨在为稳定币发行方建立明确的银行级或类似的监管标准,要求其具备充足的储备金并接受定期审计。此举旨在保护消费者、防范金融风险,并确保美元在数字资产时代的主导地位。像USDC的发行方Circle,就是一家受美国监管的公司。
香港方面,则表现出更为积极和开放的态度,力图成为全球Web3和虚拟资产的中心。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已经发布了关于稳定币的监管咨询文件,并计划推出“沙盒”安排,允许机构在受控环境中试行稳定币发行。其目标是建立一个明确的许可制度,规范稳定币发行方的储备管理、所有权和赎回机制,以吸引合规的虚拟资产业务落户香港。
壹
我第一次接触到这类虚拟货币,不是搞投资,也不是炒币。因为有很多国外的服务要充值,比如ChatGPT,Claude。有些服务虽然是白嫖的,但是还是需要卡里有钱来验证。但是实体卡是开不了的,只能找虚拟卡。常见的虚拟卡都是和虚拟币挂钩的,不过现在想想确实虚拟币解决了跨境支付的问题。
我唯一受益的点在于能避开各类政策和法律的围堵,然后把钱给到中介,中介又帮我把钱给到商家。但是对于炒作虚拟币,似乎不太行,因为虚拟货币的价值似乎一直是个迷。
基于我浅陋的认知,我来举个小小的例子:如果我来发行一个虚拟货币,就叫辛木币,如果做成和比特币一样的机制,那么就可以通过挖矿来计算出区块,然后基于辛木币的规则给这个人发币。但是最为重点的价格何来呢?这来自于价值共识。技术上的共识机制(如PoW)保证了辛木币无法被伪造和双花,但它的市场价格,则需要大家都认可它的价值才有用。比如此时我和我开的便利店店挂钩,你可以用一辛木币来换一瓶水(早期挖矿效率极高,工作量证明也越多)。后面慢慢的很多大老板都有了我的辛木币,他们也支持辛木币交易,那么辛木币的价值在这个圈子里面就慢慢升值了。只要这个圈子够大,辛木币的价值够大,就和今天的比特币一样。说到虚拟货币,几乎都知道比特币。
那么在价值挂钩这一步,是不是可以是黄金,期权,股权,石油……现在的稳定币就是和美元挂钩,挖矿机制也和比特币的挖矿不一样了。比特币纯靠GPU计算哈希值,稳定币的挖矿就靠质押,靠股权(如USDT的PoS股权证明),也靠兑换(GUSD的美元兑换)
贰
反正都是随便讲讲,再来说说交易所和web3钱包。其实我损失过一个web3钱包,因为我忘记助记词了。还好那个卡可以直接扣费,所以就挂支付宝刷了。交易所顾名思义,和股票、证券的交易所一样,不过这个炒的是虚拟货币。一般用到的就是C2C交易,给人发法币,获得虚拟币,或者给人发虚拟币,换法币。或者是闪兑,用一种虚拟币换另外一种虚拟币。
然后就是这个神奇的Web3钱包,他居然只需要用助记词就可以绑定一个钱包了,但是失去助记词等于失去了这个钱包,连官方都无法恢复。所以助记词不能泄露也不能忘记,他是加密钱包的私钥。
搞笑的是,其实大家可以在国内各大社交平台的币圈相关视频下发现有人发自己的助记词,我不知道是为什么,今天就看到一个发,进去之后只有几块钱,就不管,查看链上记录最高也就几十块。因为是波场(Tron)
叁
就目前的情况,美国和香港都在测试稳定币的情况,一个是券商公司,交易所都要审查,一个是用户也得接受,并使用这个东西。个人认为是有一定推广难度或者是落实难度的。因为第一个肯定是要规避洗钱,所以似乎链上的交易就得受到监管,这个似乎有些偏离虚拟货币的本意。第二个是如何发行稳定币,现在是由公司在发,比如泰达币
还有很多阻碍稳定币落地的问题,这就不全部列举了。这让我想到了几年前的数字货币,不知道是不是想做一个类似的东西,就是铸币权在央行,人们持有的货币是依赖于数字化的背靠银行数字钱包。这确实和微信支付宝的余额不一样,微信或者支付宝的余额更像是软件内的积分,但是监管局确实管得严,所以不用担心那天这两大公司跑路了,卷着余额跑了。(如果真的有这么一天我建议是快转去数字人民币,因为如果数字人民币都没了,说明国家要没了😂)
稳定币确实任重道远,是Web3发展至今得到的一个产物,现在的各项技术算是比较完善了,如果有机会,希望有一天我持有的USDT能转为RMBT在楼下的超市买一瓶饮料。